推荐阅读

推荐阅读

推荐阅读

当前位置:首页>推荐阅读

5点的清晨、大学的球场和那年的世界杯 | 刘建宏的体育印记

     2021-02-22

  

 

  公众号 | 互联网+体育

  整理 | 加贺

  提到刘建宏,很多观众可能是从他的足球节目中熟知的。几年之前,每逢世界杯、欧洲杯等大型足球赛事的直播中,往往会看到他的身影。从刘建宏的解说中,观众们可以体会到他对于足球的狂热。

  如今,作为60后的他,虽然逐渐淡出足球解说的行业,但在他看来,自己与足球和中国体育的情分却永不分离,并且会伴随一生。在人生的下半场,刘建宏拥有了新的身份和使命,并无悔为之奉献一生。

  在由维宁主办的体育人春晚·VNING线上峰会“时代秀”板块中,我们聆听了刘建宏与足球和中国体育的不解之缘,以及他正在奋斗的事业和其背后的故事。

  以下为刘建宏先生的访谈实录

  

  — 1 —

  我们这代人的体育记忆

  我们这一代人其实是跟中国体育一起成长的,刚好在76年,中国体育也经历了一段封闭的时期,在那个时候可以说体育赛事很少,体育活动则更少。

  到了80年代之后,中国体育开始进入一个井喷的时代,比如说关于中国体育的一个集体记忆,我觉得一定要说1981年的女排,因为在那一年中国女排在袁伟民的带领下,第一次拿到了世界杯的冠军,而且是在近邻日本进行的。

  在那一届比赛当中留下了太多的经典的记忆。

  比如,中国女排曾经在和前苏联女排的比赛当中,有一局打了对方一个“0”,应该是15:0,这在排球比赛里面是非常少见的,特别是两支实力相当的球队之间出现这样的比分是非常难的。之后的中国女排一路过关斩将,3:2击败了美国之后,几乎已经把冠军锁定。最后一场面对东道主日本队,只要赢两局,基本上能够确保拿到冠军。中国队也在比赛中呈摧枯拉朽之势,以2:0领先。

  实际上那个时候中国女排已经是笃定自己获得冠军,队员的心态有些放松,一走神儿,又被日本女排扳了两局。在第5局开始之前,袁伟民说:“你们可以拿着冠军回去,但是如果输给日本,回去会是什么样的感觉?”

  最后,中国女排又鼓足干劲,赢下第五局,以全胜战绩获得世界杯的冠军。从那之后,中国女排就连续拿了5次世界冠军。“女排精神”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,这就是关于体育的非常经典的集体记忆。

  还有就是“团结起来,振兴中华”,这句口号也与体育相关。

  在香港进行的奥运会预选赛中,中国男排面对当时的南朝鲜队,比赛伊始就以0:2落后,就在这种情况下,中国男排连扳三局,最后3:2击败了南朝鲜队。那个时候的北大学子们非常兴奋,在这种胜利和激情的鼓舞之下,他们点燃了扫把,然后举着走出了校园,喊出了“团结起来,振兴中华”的口号,这同样是一段属于体育的经典的记忆。

  当然,还有足球、乒乓球、羽毛球、跳水等运动,这些在中国大家耳熟能详的项目,其实在80年代初的时候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。

  另一个中国体育非常重要的时刻,就是82年印度新德里的亚运会。在那届亚运会上,中国体育代表团第一次在金牌总数上全面超越了日本,并且第一次获得了金牌总数第一。那时候我年龄尚小,每天守着收音机去收听各种各样的体育资讯,最关心的就是中国代表团能不能在金牌上赢日本,最终中国赢了日本4枚金牌。

  从那之后,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亚运会上一直锁定金牌总数第一,这也是关于体育的一个经典记忆。在那届亚运会上有朱建华,有许多让我们难忘的体育人物和体育时刻。

  到了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更是中国体育留给我们这一代人最难忘的回忆。在之前的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,当时中国处于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的行列当中,所以中国第一次真正地参加奥运会,就变成了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。

  那届奥运会,许海峰拿到了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枚奥运金牌,中国代表团在那一届比赛当中拿了15枚金牌,其中包括李宁等等,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我们心目当中真正的英雄。

  在那个时代,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被定义为“泛体育爱好者”,虽然我最喜欢的是足球,但是几乎所有的项目,在那个时候我们都会去关注,甚至比如中国冰球队。虽然球队成绩起伏不定,即便如此,我们也会去关注。

  过去在各个项目里边都有马上能叫出名字的运动员。比如女排中从袁伟民、郎平,到孙晋芳、张蓉芳,再到陈招娣、杨希、曹慧英等等,现在的女排姑娘们就更不用说了;乒乓球中则有谢赛克、蔡振华,邓亚萍还在他们后面;羽毛球里的韩健、赵建华、杨阳,女子里边的李玲蔚等等。

  各个项目太多的运动员和教练员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,所以我觉得80年代的中国体育是一个井喷的状态。可以说我提到的所有人,包括没有提到名字的人,他们用共同的努力,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集体的画卷。

  从改革开放之后,中国体育才开始跟世界接轨。可以这么说,体育也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,而且是非常独特的一扇窗口。

  — 2 —

  足球是我人生的上半场

  实际上中国人第一次收看世界杯的转播是1978年,但是当时只转播了两场半决赛和一场决赛,由于那个时候家里没有电视,因此我对那届世界杯没有太大印象。

  像黄健翔、张斌等我们这一辈人,印象最深的其实是82年世界杯,82年世界杯虽然没有完整的直播,但是集锦非常多,每天上午都会有关于世界杯的回放和集锦。我那个时候14岁,刚好是假期,早晨5:00爬起来,就到隔壁大学里边踢球,踢完球之后跑回来看比赛的重播,那个暑假对我来说简直是太幸福了,完完全全沉浸在足球当中。

  那一届意大利队有罗西,最后他们拿了冠军。我其实在那届世界杯中喜欢上了德国队,喜欢上了鲁梅尼格,可以说我关于足球的狂热情愫就是82年奠定的。后来的世界杯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一个符号,比如说82年世界杯,我们正在上初中;86年世界杯,我们面临高考;90年世界杯,我们大学毕业。

  世界杯成为我们生命当中的一种标记。

  94年,是我工作之后的第一届世界杯;98年,我已经到了《足球之夜》栏目,开始第一次参与世界杯的报道;02年,我坐在央视的主播台上全程主持了世界杯的赛事,我当时是世界杯报道的总主持;06年,是我第一次以解说员的身份踏上世界杯的赛场。在14年之后我选择了离开,世界杯几乎可以定义我的上半场了。

  — 3 —

  从两档栏目到智能视频云服务

  在我人生的上半场,我觉得《足球之夜》、《天下足球》是最令我高兴的事。一个足球爱好者,一个新闻从业者,我把这两项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结合在了一起,用了18年的时间,在央视打造出了中国可以说最经典的两个足球节目。

  一开始的时候,这两个栏目是合二为一的,都是关于足球的栏目式报道,那个时候也是分成上半场、下半场,上半场是国内足球,下半场是国际足球。

  到了2000年之后,两个栏目分离,一个是《足球之夜》,侧重国内足球的报道,《天下足球》则侧重国际足球。但不管怎样,这两个栏目从它们诞生,到成长,再到变成如此受欢迎的节目,我都是完整的经历者,并且是主创人员。

  利用这样的两档栏目,传播足球文化和体育文化,把我们对足球和体育的理解,源源不断地和社会进行沟通交流。在整个中国足球的发展过程当中,这两个栏目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现在很多人都说是看着我的节目长大的,节目陪伴了60后、70后、80后、90后的成长,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00后,节目的覆盖面还是蛮大的。

  我相信这些喜欢足球的和喜欢体育的人群当中,恐怕永远回避不了《足球之夜》、《天下足球》对大家的影响,可以说上半场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这两个节目。

  那么我人生的下半场,就是我现在正在做的这件事情,也是我寄希望最大的。在我们做的智能视频云服务里,相当大的一个篇幅就是为中国体育来服务的,智能视频云本身发端于体育。

  当我离开电视台,投身互联网之后,很长一段时间我在观察市场上关于体育的痛点到底有哪些,以我的能力或是特长,我们能解决什么样的痛点。

  我越来越注意到赛事的转播和视频服务内容。不仅仅是中超、CBA、世界杯、奥运会,每个人自己从事体育和比赛的时候,都希望能够得到这样的服务,但是因为服务的成本太高,导致大家好像不敢去设想,有一天普通人能够被记录场上比赛的场景。

  我们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,通过自己的努力,让每一个参与体育的人记录下自己在场上的精彩时刻,直播自己的体育赛事。梦想距离实现已经不远了,也许近在眼前,这也是我正在全力以赴从事的一项事业。

  如果有一天,视频云服务能够覆盖到社会的方方面面,能够覆盖到全社会的每一座球场,甚至不仅仅是中国,我们设想的是全球可能都会接受我们的服务。这不仅仅是造福了中国体育,也代表了中国曾经一代的广电人和互联网人,能够打造出一个服务于全球体育,服务于世界体育的产品和一项服务。如果有一天,这项蓝图变为现实,我真的可以用死而无憾来做总结。